关于加强宣城地方文献整理工作的建议

近几年,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,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,越来越受到关注。今年6月,市委、市政府又提出谋划实施文化旅游提升的八大工程,市委三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又通过了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”。

宣城文化中最厚重的是历史文化,而发掘历史文化的基础是古代文献典籍。宣城古称文献之邦,历代文献浩如烟海,本籍客籍名人均留下众多的华丽诗词、大块文章。但是宣城的历史典籍我们本地保存下来的很少,许多第一手资料必须到外地查阅。这就造成了宣城的文史研究与宣传往往是炒现饭,你抄过来我抄过去,人云亦云,不重视原始出处。所以出现了许多硬伤,为学者所耻笑。

而提升展示文化品牌工程,必须要以历史文献为基础,在对文献深入研究下方能进行展示设计,否则定会出现大量的讹误,贻笑大方。

为此建议,依托现有的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,成立宣城地方文献整理的组织机构,通过搜集、复制、影印历代诗书画等文献资料,对一些重要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,形成考据翔尽、真实可信的研究成果,为当前的文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,诸如古迹修缮、景点建设、场馆展陈提供依据和支撑。

目前可以实施的有:

(1)重新整理编印一批宣城有代表性的名人文集、诗赋、书谱、图册,如:梅鼎祚戏剧集、吴肃公文集、梅清画集等,既可为新建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名人馆、遗址故居等提供展陈内容,又可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高端礼品。

(2)编印《敬亭山志》和《谢朓楼志》,对敬亭山和谢朓楼两处景点的开发起到建设性的作用。

(3)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一部完整、详实的史料集成《宣城文献总集》,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
这项工作,花钱不多,每年只要10万元,就可以整理约100万字的古籍文献。10-20年时间就可以为后人提供一个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的宝库,是一件功在当代,惠及千秋的文化工程。(2014.01)


2014年1月16日
浏览量:0
收藏